2000多年前,中国古书《山海经》对溶洞、伏流、石山等现象已有档漏微提出。
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和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对岩溶现象已有较多记载。
明代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比欧洲早250余年。其对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分布和各地区间的差异,尤其是喀斯特洞穴的特征、类型及成因,有详细的考察和科学的记述。在广西、贵州、云南,他探查过的洞穴有270多个,且都有方向、高度、宽度和深度的具体记载。并初步论述其成因,指出一些岩洞是水的机械侵蚀造成,钟乳石是含钙质的水滴蒸发后逐渐凝聚而成等。
近现代西方对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理论研究成果主要有“循环演化论”(以w.M台维斯为代表)和Davis和Ground的喀斯特地区地理循环理论。
中国学者根据Davis和Ground的喀斯特地区地理循环理论和总结了中国喀斯特研究的实践,提出危颂喇了一套喀斯特发育理论,如渐进演化论(以何宇彬、杨明德为代表);“地壳上升速度与剥蚀速度对比论”(以张之淦、卢耀如为代表);“同时态系统演化论”(以朱学稳、朱德浩为代表)充葛良巴。
21世纪现代喀斯特地貌的研究趋势表现为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系统研究、喀斯特古环境与全球变化研究、风景旅游洞穴环境的改善与景观老化的防治和实验和量化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如“水利水电建设中喀斯特渗漏问题” 研究成果1987年获国家优秀勘察奖、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对于喀斯特与旅游地貌的研究成果,主要为1972年,中科院地理所地貌室设置喀斯特地貌研究组。研究组主动借鉴国外技术,并自主完善和创新改进,紧密兰市故民结合国家和地方水利水电工程、厂矿道路建设、区域旅游开发等生产实践,不断深入研究喀斯特地貌地球物理化学过程,探索喀斯特地貌发育演化规律,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20多项,出版著作10多部,发表相关论文100多篇。
研究组在中国喀斯特洞穴发育的区域分异、地带性因素、洞穴成因与溶蚀作用、洞穴发育双酸模式、碳酸盐岩表层硬度、喀斯特溶蚀强度分析与估算、表层喀斯特发育与生态系统关系、喀斯特地貌系统对气候响应过程模型等方面展开了广泛和深入研究。发现了碱性钙溶液吸收二氧化碳化学动力学机理,建立了碳酸水与硫酸水双成因洞穴发育的双酸模式,弄清了生物对土壤二氧化碳贡献及土壤二氧化碳对皮下带表层喀斯特过程的驱动作用,揭示了岩石表面生态及其对岩石表面色彩与石林溶蚀形态形成的作用,构建了溶蚀对降水、气温等的复杂响应过程模型等,丰富了喀斯特地貌基础理论。
针对喀斯特地区的水库渗漏、电站安全以及地下水的开发利用等方面,研究组做了卓有成效的应用研究工作。如成功解决了红水河第一级水电枢纽大化水库以及岩滩水电枢纽库区的喀斯特渗漏问题、完成了北京牛口峪水库北方喀斯特悬托谷的防渗工程,分析了贵州独山南部、德江、普定以及大连金州、河北曲阳等喀斯特地下水开发利用等。针对红水河流域环境地质综合评价国家任务,先后完成了 '红水河流域环境喀斯特研究、报告及其专题地貌图,随着区域研究积累,还进行了中国喀斯特地貌连片综合研究。
在喀斯特地貌的基础和应用研究过程中,研究组很早就引进并改进先进技术,在具体的研究中又自己发明创造了各种新技术和手段。如应用染色石松孢子和萤光素示踪法,进行不同季节喀斯特地下水通道的示踪试验,成功地断定不会跨越地下分水岭向邻谷渗漏,完成了水库建设可行性论证方案。首创并应用“洼地分析法”、利用与地下水联系密切的地面洼地走势,在室内绘出喀斯特地下通道大体平面分布,指导实地调查和洞穴探测。使用环境同位素示踪分析,查清了渗漏因素与途径,制定了多层次水库防渗方案。此外,该研究组还首先将航空红外遥感技术应用到探测岩溶的试验中,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
中科院地理所最早涉足旅游地貌等应用研究领域是喀斯特地貌研究组。该研究组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旅游洞穴的应用研究,在洞穴稳定性以及喀斯特景观旅游资源评价等方面做了很多首创性的工作。先后完成了浙江瑶琳洞、河北临城白云洞、云南弥勒白龙洞、福建龙岩龙眡洞、路南石林景观等典型喀斯特景观的形成、发育、演化及其景观评价的调查论证科研报告。这些成果很大程度上指导了岩溶洞穴、喀斯特地貌景观的旅游开发和保护。1997年~2004年组织的云南石林与国外剑状喀斯特对比、云南石林和贵州荔菠峰林及重庆武隆芙蓉洞——天坑喀斯特捆绑式,中国南方喀斯特申请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论证报告,为成功申遗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业界对旅游资源的调查、分类、评价等提出了更加准确和科学的要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貌室科研人员又积极参与国家旅游标准化研究和国家标准起草工作,完成了多项与旅游地貌紧密相关的国家标准。